altekt8680hd 我国建成“金字塔”式农业观测体系 为农科提供支撑
本报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李慧)在24日举行的国家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新闻通气会上,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汪学军透露,农业农村部已完成对《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修订。2020年,中央财政将投入3亿余元,加强对符合“有机构、有编制、有岗位、有土地、有经费”观测实验站的设备购置和基本建设经费支持,“十四五”期间还将持续提供基本建设经费支持。
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是农业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部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围绕土壤质量、农业环境、植物保护等10个领域,在456个试运行实验站开展77项观测任务。2018年、2019年,分两批正式确定命名了100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形成了以11个数据中心为“塔尖”、100个观测实验站为“中坚”、4万个国控监测点为“塔基”的“金字塔”式工作架构。
“今年,我们就利用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在云南江城、澜沧、瑞丽等地建立的监测点,实时监测草地贪夜蛾从东南亚国家迁入我国的情况,利用田间调查、高空测报灯、性诱剂和雷达监测等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分析预测了入侵种群的迁飞路径和扩散蔓延的区域,为全国性的测报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介绍说。
汪学军表示,我国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经历了从简单的人工记录到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从零星的建设到系统化的布局,从跟踪模仿到注重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将在职责上定位好,在机制上构建好,在条件上保障好,将国家农业科学观测体系建成“精品工程”,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据悉,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观测工作,在全国布设了一批长期观测试验,初步建立了我国土壤质量长期观测实验站网络。随后,又陆续建立了种质资源、植物保护、农业环境等领域的观测站网。经过60多年的发展,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在农业两区划定、重大农业病虫害预警、黄淮海区域中低产田治理、西北旱作农业研究、南方红壤改良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同时,也形成了一支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农业科学观测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