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8-17 09:43 的文章

洛拉托兹当代中国影视创作:将镜头对准广袤的乡村

原标题:将镜头对准广袤的乡村(时代气象 文艺表现(7))

图为电影《十八洞村》海报。

图为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剧照。

图为电影《春天的马拉松》海报。

图为电影《米花之味》海报。

编者的话

面对正在演进中的“山乡巨变”,面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视创作如何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新的视角读懂当下中国乡村的变化,讲好新时代农民的故事,推出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本期邀请专家学者就乡村题材创作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探讨,也请演员王馥荔和导演苗月分享创作经验。期待我们的乡村题材创作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对话人:任姗姗(本报记者)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赵 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情感和经验要紧贴乡土书写

记者: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中,乡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叙事场景和书写对象。很多堪称经典的乡村题材作品,不仅传达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也引领了时代的文化风尚。为什么乡村总能引发中国文艺创作者的激情与思考?

赵彤: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证明,读懂中国农民才能读懂中国。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到“精准扶贫”思想的落地,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启到脱贫攻坚的推进,农村、农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农业、农村和农民,始终是国计民生的重大主题,关乎民情、社情和国情的嬗变与更新。我以为,这是历来优秀艺术家对农村、农民和农业倾心以赴的根源。

记者:乡村题材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收获,也积累了厚重的历史经验。梳理电影《李双双》《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喜盈门》《老井》,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外来妹》等优秀之作,值得今天重视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饶曙光:与农村生活“零距离”,生活在农村,生活在农民当中,是老一辈艺术家书写农村的共同经验。电影《李双双》的编剧李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生活了如指掌,他的语言就是那个时代农民的语言,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气质,作品直到今天依然百看不厌。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编剧马烽,曾有两年多挂职县委副书记的经历,作品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就来自他的农村生活。《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20个,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导演苏里也曾表示:“必须选择精确的细节来丰富这些沸腾的形象,并力求真实可信。只有这样,才能使影片具有真正的生活真实……必须做到人物行为的真实、感情的真实、环境的真实、时代的真实。”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和渗透着的土地情结,是经典乡村题材影视作品长久打动观众的根本所在。

赵彤:是的,关键在于有长期的生活感受。《豳风·七月》可视作最早最美的“农村叙事”作品。从诗作的内容可以看出,创作者对农家的生活、劳作、起居、承令、交往、仪庆都非常熟悉。这首诗展现出丰厚积累与优秀作品的关系。今天同样如此。“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总体原则,提升乡村题材创作质量的经验可以具体化为“深入乡村、身处农家”。

视野和认知要跟上时代变化

记者:如果创作者深入乡村就会发现,经济结构转型、观念意识更迭、生活风尚更新种种新变化,让今天的乡村不同于过去,也不同于经典作品中的形象,更不是主观想象中的模样。今天的创作者,如何全面地、立体地、深刻地表现这个时代真实的乡村?

赵彤: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城市化的推进、信息化的发展和市场化进展,农村与城市都在转变,二者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创作者特别是编剧,需要把握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变化,需要认真学习、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还需要扎扎实实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生活。没有对中国和中国农村的历史认识,没有对党中央关于扶贫开发决策部署的把握,没有对精准扶贫的实践体验,创作质量很难得到大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