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render是什么意思从《悟空》看竖屏视频的镜头语言
摘要: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大视频平台纷纷开始了竖屏长视频的探索。在此背景下对竖屏语言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以微电影《悟空》为主的影像分析,从对传统影像语言的借鉴、竖屏语言的创新两个方面探索竖屏视频特有的镜头语言规律。
关键词:竖屏视频;影像语言;挪用;创新
一、竖屏时代影像
德布雷曾提出:“每个时代都有一种视觉的潜意识,成为本身感知的核心焦点。”①竖屏满足了个体在流动性社会里的个人化信息获取诉求,短平快地获取信息和直观的视觉消遣,前景前置,紧紧框住最重要的主体进行快速拍摄,突出焦点②。
与传统横屏视频相比,竖屏视频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生物层面,竖屏顺应了竖式手持物体的身体规定性,提升了用户观看视频的便捷性,补偿了横屏视听样态。其次,竖屏重构了画面比例,缩小了影像的地平线视野。再次,竖屏放大了人脸在景框中的比例,增强了认知的亲密度和丰富性。最后,竖屏激活了手机的联结功能,扩大了视频的社交性③。但竖屏视频在发展上仍面临着诸多瓶颈,比如播放器兼容问题、竖向视听语言和叙事问题等。因此,归纳与总结现有竖屏视频的镜头语言,对竖屏视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影像语言的挪用与改造
电影的视听语言自从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公开放映电影时开始。经历了100多年对视听影像的研究与探索,在经历了各种理论的建立与推翻之后,直至今天,电影在视听语言方面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竖屏视频来说,传统电影完整语言体系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一)对话场景的设计——生动性还原
生动性指表征的丰富程度(representational richness)。横向上,生动性体现为感官通道的数量:从文字、图文结合到视屏,再到结合了嗅觉、动感等多感官的媒介体验,感官通道越多,生动性越强;纵向上,生动体现为单一通道的深度④。尤其是对话场景,在16∶9的传统电影景框中通常会先用一个全景两极镜头交代两人所处的空间环境和相对位置,然后再采用对切或过肩镜头进一步展现两人对话时的表情特写来展示人物心理。而由于景框限制,竖屏视频必须将镜头推得很远才能将对话的主体双方同时纳入画面中,但这样又会造成人物在画面中过小,以及画面上下部分留白过多的问题出现;同时,对切镜头会使人物影像关系显得疏离,并造成“对话他者”的缺失。但传统镜头语言对于竖屏视频并非完全不可取,过肩镜头可以在竖屏的人物对话中表现人物相对位置,同时表现“对话他者”的在场,能让观众成功建立起对话场景。如在《悟空》中,小男孩离家出走前一晚在院子中与朋友对话时就使用了过肩镜头。
(二)特写镜头探索——天然交互优势
交互性是指用户在有中介的环境中能够影响媒介的内容或者形式,交互性在不同媒介之间存在差异性⑤。竖屏具有展示人物的优势,以及基于受众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对手机的使用经验,使得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更近,更有亲切感。
《悟空》中大量使用了他拍式特写,只有两处使用了自拍式特写。这里的他拍式特写模仿电影的主观视角,使观众得以观察男孩的内心。比如男孩在树林里梦见母亲安慰自己的场景,大大的侧脸特写中,濡湿的睫毛、眼角还有没擦干的泪痕、肿胀的眼皮都表现了男孩的伤心,但是伴随母亲的安慰,始终看着地下的眼睛和抿得紧紧的嘴巴都显示了男孩倔强的性格。在特写镜头中,观众很容易被卷入画面主人公的情绪中。
自拍式特写是竖屏短视频的基本拍摄手法,在竖屏直播中这种拍摄手法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但在影像叙事中这可能会使观众“出戏”,因为电影实际上是对另一个世界的窥视,而演员直视镜头会把观众在窥视中得到的快感被打破。在《悟空》中,影片并没有将竖屏短视频的影像手段完全抛弃,而是将短视频的镜像自拍式镜头有机结合进了影片中。如小男孩在树林中梦见自己母亲的场景中,梦中母亲形象的展现就运用了自拍的手法。画面现实彰显了母亲朦胧的影响,随后母亲伸手在镜头上摸了摸,画面变得清晰,她柔声哄着小男孩,表现了小男孩的主观镜头。在这样的条件下,自拍镜头不仅没有破坏观众的沉浸感,反而使观众代入到了小男孩的角色中。当母亲的扮演者直视着镜头时,我们仿佛也能感受到小男孩的委屈。影片用母亲对镜头的抚摸动作与观众产生了互动,之后补上了男孩委屈伤心的特写,让这个镜头看起来又像是男孩的主观视角,提升沉浸感的同时又服务了叙事。
(三)俯仰角度的运用——画面细节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