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兵魂怎么飞刀网民热议《民法典》:它让生活更美好
原标题:“它让生活更美好”
徐 骏作(新华社发)
6月3日,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七里甸街道联合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开展“民法典守护你”送法进社区活动。图为工作人员走进光华社区,向居民宣传、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石玉成摄(人民图片)
5月28日下午3时零八分,北京人民大会堂,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称《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现予公布”。
下午3时零九分,“央视新闻”微博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网友们祝贺:“民法典通过是民心所向!”“喜迎民法典,见证历史!”“民法典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民法典”一词,迅速成为全网热议话题。截至6月2日,央视新闻发布的微博话题“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已有3.9亿阅读量和超过10万次讨论,要闻“新华社受权播发《民法典》(全文)”登上了热搜榜单。
网友认为,《民法典》的通过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人民权益等具有重大意义。
法治建设的里程碑
《民法典》是新中国首部民法典,它的通过标志着我国从民事单行法时代迈入民法典时代。这一划时代的法典,来之不易。
5月2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深入回顾了民法典的编纂历程。
次日,新华网栏目“学习进行时”发表文章《精读版!习近平的民法典“讲义”》,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把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编纂民法典作出部署。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经过5年多工作,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
《民法典》是几代法律人呕心沥血的成果,网友们注意到民法典编纂的历史脉络:1954年,当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通过后,党中央便指示制定民法、刑法等基础性法律。1954年至2001年我国曾先后4次启动制定民法典,但由于当时所处条件的限制,这一任务没有完成。
6月1日,“澎湃新闻”客户端的报道《站在民法起点的老人》,讲述了参与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前三次民法典起草而唯一健在的人——98岁老教授金平的故事。从中,网友们读出了民法典的历史厚重感:“家中墙上挂着一幅1981年拍摄的第三次起草人员合影,‘第一排都不在了’……5月28日,民法典通过当天,他在西南政法大学办学70周年报告会上难掩激动,‘太高兴了!这是对我最好的生日礼物。此生无憾。’”
在评论区,网友“跃宁”说:“向法学家们致敬!”网友“乐乐”说:“一部民法典凝结了太多人的毕生心血。”网友“老刘”感慨:“几度春秋,几度风雨,民法典终于诞生了!”
民法典的编纂是民主立法的典范。网民在立法中作出贡献:民法典草案共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建议。有关专家认为,民法典从人民中吸取智慧,最大范围凝聚了社会共识,这是该法高票通过的原因之一。
民法典同时也是科学立法、依法立法的典范。5月25日,人民网制作的短视频“民法典诞生要经历几步”梳理了立法流程:2017年3月,《民法总则》出台;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启了对各分编草案的拆分审议;2019年进入审议密集期……
民法典在法治建设上有何里程碑式意义?
5月28日,新华网发表的评论文章《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写在民法典通过之际》中写道:“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一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