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12-06 14:16 的文章

无双乱舞6.62隐藏英雄密码陆军指挥学院:为战育人 为官兵研战谋战提供精

    原标题:在研战谋战的道路上——感受陆军指挥学院为战育人文化传统的时代活力

    在陆军指挥学院“风采人物”颁奖典礼上,16位在本职岗位上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教授受到表彰。这一活动是该院注重传承红色基因、发挥特色文化育人功能的一个缩影。胡洪平摄

    1953年,陆军指挥学院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在南京中山门外的孝陵卫立校办学。

    开学典礼上,一份300余字的手稿,让全校师生振奋不已。这份手稿,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训词:“为了保卫祖国免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对于这个目的,你们的学习和教学工作负有伟大的责任,因为你们应当成为全军在步兵方面掌握现代军事技术的模范和领导者……”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代代官兵从这篇焕发着永恒光芒的训词中,读出了契合时代的思想意蕴和价值魅力。近年来,作为培养新型陆军中级指挥人才的任职教育院校,该院对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发挥特色文化育人功能,进行了有效探索。他们根据训词提炼出的院训,及蕴含其中的“军政兼优、谋兵胜战、创新图强、牺牲奉献”深刻内涵,集中体现了该院一以贯之的文化价值观,为官兵研战谋战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

    陆军指挥学院的办学起点,可以追溯到1938年我军在河南杞县创办的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首任校长彭雪枫,为这所军校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了革命,为了解放事业,立志做一个政治的军事家、军事的政治家!”当年,在驻地“精忠堂”前的首期开学典礼上,700多名学员聆听了彭雪枫校长的演讲。军政兼优,本义是全面发展,首要是政治过硬,核心是听党指挥。从此,这一价值目标被学校师生广泛接受并传承至今,成为该校办学育人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基石。

    自2018年开课以来,该院政治工作系凌胜银教授主讲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课程,便是学员点赞颇高的“金课”。在教学改革座谈会上,有学员代表感慨地说:“听了这门课,我们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军事上不过硬,一打就垮;政治上不过硬,不打自垮’。”

    心中有魂、脚下有根。近年来,该院逐步构建了涵括政治理论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的“三位一体”思政育人模式,不断夯实学员对党忠诚、矢志强军的思想政治根基。如今,该院新学期第一课,是组织学员在院史馆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每年,学员们都要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参加主题党日活动。谈起在院期间看重的荣誉,学子们肯定要提到那枚镌刻着老校长办学理念的“雪枫学习奖章”……

    二

    山东莒南大店镇,完整保留了陆军指挥学院的一段校史。1946年,抗大四分校经过多次建制变迁,更名为华东军政大学。成员来自四面八方,想法各不相同,用什么指导方针统筹工作、凝聚人心,成为摆在时任校长张云逸面前的首要问题。

    在“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办学指导方针下,华东军政大学在短时间内就步入了正规的教育训练轨道。

    现在,在大店镇的那面厚泥墙上,“三个一切”的标语依旧清晰可见。此方针在陆军指挥学院研战谋战的道路上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成为他们办学育人的重要理念。

    全军第一次一体化训练研讨,全军第一场依托院校组织的陆军合成旅指挥对抗演练,全军第一次组建“院校蓝军”,全军第一次作战指挥教学模式改革研讨……众多“第一次”,记录着该院在研战谋战道路上的坚实足迹。

    每年朱日和演训场,总有一批陆指教员如期而至。他们在这里“集体备课”,采集第一手数据信息,打通课堂到演训场的“最后一公里”。“跨越”“砺剑”“使命”,一场场重大演训活动,青铜峡、确山、三界,一个个实兵演练场,都留下了该院教员们的身影。“战场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研什么,早已成为我们教员的习惯。只有不断去部队接地气,在讲台上才能有底气。”该院训练管理系主任王吉山说。

    面对人才培养新需求,教学如何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去年,一场以合成旅(营)作战指挥专业课程重构为牵引的教学改革,在该院全面展开——数个跨学科专业教学团队,主动邀请部队旅营主官联合展开攻关;战术教研室主任黄宏强带领战术课程团队,上高原、走边关、进班排,把教学改革的触角伸到一线……最终,他们编印陆军合成旅(营)战术统编教材下发部队,梳理形成60余个专题教学设计,得到陆军首长机关高度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