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代沙耶香花卉经济“解冻”,倔强求生的他们活过来了
原标题:花卉经济“解冻”,倔强求生的他们活过来了
气温节节攀升,挪动了人们出门踏青赏花的脚步,也点燃了“冰冻”许久的花卉经济。
“五一”假期首日,上海城市公园共接待游客约51.5万人次,郊野公园约4.5万人次。
与此同时,来自饿了么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入春以来,上海市场鲜花外卖订单量持续攀升。今年4月,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玫瑰、康乃馨、百合、满天星、雏菊最受欢迎。
这些增长数据,化为了经营者脸上的喜悦。“活过来了!”这是记者走访线上线下花店时听到最多的一句感叹。
一朵花、一棵草,看似渺小,却有着倔强求生的力量,像极了这些挣扎着不肯跌倒的经营者,终于等到暖阳。
--------------------------------------------------------------------------------
不靠公园大客流“躺赢”
“快到两万了,太好了!”5月2日16时,远望了一眼游客大厅屏幕上的入园人数,万马园艺老板陈达勇满脸笑意。
他的鲜花摊位对着辰山植物园一号门的检票闸口,公园的游客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销售额。
这个让同行艳羡不已的市口,一度成了疫情期间最无人问津的角落。
陈达勇说,公园刚恢复开放那段时间,经常一天才卖出一两盆多肉,有时甚至一整天都没人靠近。
“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公园开放了,就有希望。”他坦言,前一段时间生意不好,只能算小磕绊。这几年“运气”不好,接连碰上好几次大挫折,但都咬牙挺过来了。
最让陈达勇“头疼”的,其实是2016年新桥花卉交易中心关闭。
维系了近10年的批发摊位不保,他没有气馁,在浙江嘉善建了一个小型种植基地,种起了三角梅、月季。
2017年,经过激烈竞争,陈达勇拿到了辰山月季展的一个临时花卉展位,并在去年经过竞争,升级成为公园一号门外的固定摊位。
眼看着生意蒸蒸日上,年初发生的疫情又给了陈达勇当头一棒。
为春节市场提前筹备的几万元年宵花全部打了水漂,好多品相上好的蝴蝶兰、君子兰、杜鹃花只能堆在仓库里“发霉”,花期一过,价格跳水到亏本。
好在,花卉市场正随着温度升高而复苏,但花卉消费并非刚需,不在销售上花心思,只靠大客流“躺赢”是不可能的。
“师傅,有没有月季?哦!看到了!”在采访中,时常有从一号门出来的游客,刚参观完月季展,看到花摊,第一反应是问有没有月季。
话音刚落,他们的目光便被醒目位置上的月季吸引。
这便是陈达勇的“小技巧”——公园展出什么,就把什么放到“C位”。
陈达勇说起辰山植物园的花展,如数家珍:“春天有兰花展、月季展,就让蝴蝶兰、君子兰,还有月季、玫瑰当C位;夏天有荷花睡莲展,改卖睡莲等亲水植物,驱蚊草、薄荷也很好卖;冬天参观温室的人多,就卖多肉、圣诞花。”
--------------------------------------------------------------------------------
停车场也有高“命中率”
从辰山植物园一号门出来,绕着外围驱车近4公里,就能看见二号门外一个苹果绿色的“集装箱”。这是沈华波夫妇经营的“辰山市集”。
在业内人士眼中,花卉市场“一年看到头”,旺季就是春节前到“五一”这段时间。
那“五一”岂不是最后的机会?沈华波点点头:“要争取把过去几个月的损失追回来些。不过疫情带来的并非都是坏的,积极点看,自己这几个月反而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
思考的效果直接反映在花店的“命中率”上。嘴上说着“随便看看”,但十个游客里总有六七个能找到令他们眼前一亮的花卉,进而转化成顾客。
“辰山市集”靠近辰山植物园二号门外的停车场,过去以为团队大巴游客和自驾游客多,“载货”能力强,沈华波就在店铺里摆了许多大件的花卉。
可实际做下来,完全是另一回事:大巴又不会把团队游客一个个送回家,谁愿意下了大巴后带盆花在回家路上折腾?
自驾游客大多举家出游,车内空间有限,而且“买方领袖”——孩子更喜欢买吃的或者玩具,看到花草一般提不起兴趣。
“这才发觉,主要顾客是散客中的情侣和中老年人”,沈华波指着经过调整的展台:“这一边是多肉、大丽花、月季、玫瑰,靠‘颜值’和可爱吸引情侣;这一边是长寿花、发财树、天竺葵、红掌,走的是‘贫贱’风,又便宜又耐养,不会打击中老年顾客养花的积极性。”
“五一”后的淡季怎么办?沈华波有了新想法,是不是参考宜家体验式商场的模式,把“集装箱”后面的场地重新打扮一下,做一个沉浸式的小庭院,将时令的花卉和园艺、家具等结合起来,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激发出新的消费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