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20-04-26 10:04 的文章

我的兄弟叫顺溜优酷一个纺织重镇的发展韧性

原标题:一个纺织重镇的发展韧性(人民眼·产业优化升级)

  总部位于苏州盛泽镇的恒力集团化纤智能车间一角。

  资料图片

  在盛泽镇举行的婚庆主题秀,模特在展示宋锦中式婚庆礼服。

  范晓菲摄

  复工后的京奕集团特纤车间,员工在清理设备。

  吴 斌摄

  引 子

  谷雨时节,江苏苏州吴江区盛泽镇市场路,车辆川流不息,客商络绎不绝。交易额连续7年超千亿元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两个多月前就已开门迎客,如今市场内的7000余家商贸公司也已恢复营业。

  不远处的纺织车间,车间里不见人影,涡流纺纱机上下飞转,滚下一锭一锭的纱线;工业机器人摇头摆臂,将纱锭封箱包装;智能运输车按部就班,装载成品分毫不差。盛泽镇坐拥2500多家纺织生产企业,这样的智能工厂随处可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盛泽政企同心,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手抓”,3月初已实现全产业链复工复产。

  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挑战,盛泽纺织人再次直面风雨、展现坚韧。在突如其来的风险挑战中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大潮中披荆斩棘、主动求变,在纺织行业的起起伏伏中专注主业、埋头耕耘,这样的故事始终贯穿这个纺织重镇改革发展全过程。

  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我国经济展现出巨大韧性,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

  记者走进盛泽,透过这面折射中国纺织业发展变迁的“显微镜”,感悟风险挑战下中国经济的韧性之基与动力之源。

  灵气·硬气

  “他们善于在危机之中发现机遇,敢于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既有权衡大势、机敏识变的灵气,又有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硬气”

  “嘀、嘀!”4月15日,伴随着响亮的喇叭声,又一辆满载“仙护盾”抗菌面料的卡车从苏州天锐易纺织有限公司货仓驶出。“这是今天最后一车货,总算在客户规定期限内交货了。”公司总经理潘梦奇舒了一口气。

  受疫情影响,不少纺织企业订单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天锐易公司仅3月份销售额已超过1500万元,而去年全年不过2300万元。天锐易何以实现逆势上扬?

  “说来也巧,我们公司一年前就开始研发防菌面料,疫情发生前相关技术就已比较成熟。”潘梦奇说,疫情发生后,市场上对防护服及具有防护效果的面料需求不断上升,公司销售额因此节节攀升。

  潘梦奇2013年大学毕业后,回盛泽创办了苏州天锐易纺织有限公司。“在盛泽,我们是标准的‘小字辈’。拼产能、拼价格、拼名气,都不是老牌企业的对手。”创业第一天,他就和伙伴们确定了公司的经营之道:走创新之路,以差异化产品立足市场。

  “公司成立之初,我们主攻当时市面上比较小众的棉交织面料。”潘梦奇和伙伴们虽然雄心勃勃,却迟迟打不开局面,“账面资金一度即将告罄,但我们没有放弃,背水一战,终于研发出一款新型超细纤维尼绒面料,赢得国际采购商的青睐,挖掘到第一桶金。”

  此后,天锐易每年都研发出一批新产品,高峰时每月能推荐给客户上百款新产品。今年,因应疫情形势,企业主攻抗菌和防紫外线面料。“热销款式‘仙护盾’刚开张就是一笔15万米的大单。截至目前,订单总量已超过50万米。”潘梦奇说。

  疫情来临,后起之秀逆势而上,老牌企业也没有裹足不前。

  4月5日,京奕集团生产车间里,两条自动包装线正在安装调试。“这两条自动包装线总投资500多万元,但物有所值,生产效率是原有设备的3倍。”董事长陈克勤尝到了智能化设备的甜头。

  2月中旬,复工伊始,正是订单多、人手紧的时候。“公司到岗员工虽少,但到3月初产能已100%恢复,智能化的优势体现了出来。”陈克勤说,“过去需要2000人的工厂,现在只需要30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