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20-04-14 00:08 的文章

三组数字透视成都利民便民公共服务改革

生活城市这一成都最鲜明的特质和最突出的比较优势,推动着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变化,正在成都这座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中悄然发生——日益丰富的城市公共服务,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成都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入推进“五项制度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成都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五项制度改革”当中,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是新时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创新实践,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路径——通过以下简单的三组数字,不难透视出该项改革不仅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培育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制度设计。

开源:不低于30%购买比例

城市发展靠的不仅是优质高效的前景,更是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从衣食住行、就医上学到退休养老,是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公共服务为市民织就的日常生活底色。

成都市武侯区黉门街社区小税巷深处,藏着一家远近闻名的小餐馆。掌门人刘道笠年过七旬,人称“刘四嬢”。4年前,她在社区支持下开起的这家社区餐厅,除了为空巢老人以成本价提供餐食,还是社区居民娱乐活动的场所。厨房里,“刘四嬢”忙上忙下,关于“家”的味蕾记忆被唤醒,这个原本住着很多空巢老人的老社区“鲜活”了起来。

为了推动更多的“刘四孃”们出现,成都各项政策正在叠加,政府主导作用正在释放,吸引着更多资源加入到公共服务之中来。

2019年初,成都专门出台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三年行动计划,计划要求,政府新增公共服务支出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安排的部分,向社会组织购买的比例不低于30%;从2020年起,社会组织承接购买服务的支出,占政府购买服务支出比例要保持在5%以上;到2021年,成都将形成一套规范完备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体系,培育孵化一大批专业性、平台性和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

提能:五大民生类投资

提到“益民”,不少成都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总是和菜市场有关。

没错,就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家楼下各种蔬菜、水果、肉类备货充足的益民菜市;手机里,可以24小时下单,送到小区门口、或是菜市自提的益民优鲜。

不过,“益民”在成都人心中,和“菜篮子”、“米袋子”有关,却已经不只是菜市场那么简单。

去年11月,成都将原来市属的农业、商贸资源整合,组建了成都益民投资集团,着力完善社区生活集成服务体系,积极提供普惠养老等社区服务。益民集团要实现的,是构建安全优质农产品及食品和民生服务高效供给体系,在成都超大型城市农产品及食品保供稳价、民生服务供给、城市应急保障等方面发挥底板功能,成为“菜篮子”“米袋子”等重要民生工程的“压舱石”。

益民集团,仅是一个缩影。目前,成都组建了教育、医疗、体育、绿道、益民五大民生类投资集团,推动市场创新公共服务产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需要。教投集团陆续建成一批优质中小学校,助力实现“优教成都”总体目标;医投集团推动构建“社区康养——特色专科——综合医疗”的生态产业链;体育投资集团打造赛事专业运营平台、体产要素聚合平台、文体旅商融合平台;绿道投资集团建设运营绿道等生态项目,加快补齐绿道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还有如上所述的益民集团。

“从市属国企切入,加快推动企业由单纯的承建商向投建营一体化综合运营商转变,由传统的投融资平台向先进要素的聚集赋能平台转变,由单一的城市开发主体向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转变。”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成都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企业主体作用的活力被充分激活,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向城市中每一个人释放红利。

造血:1.2万个社会组织

社区是城市最小的细胞,也是城市公共服务提供的神经末梢。政策引导、提供场景、赋能企业、市民参与,在成都,可以提供公共服务的,不只是托底、压舱的大型国企。

2018年3月,“刘四嬢”所在的成都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注册成立了成都第一家服务居民的社会企业——四川黉门宜邻居民服务有限公司,支持“奶奶厨房”这样的社区自组织,为社区提供更多元的服务。该公司不止有企业投资,社区居民也可以认购股权享受分红。在该公司支持下,2019年8月中旬,面向社会的奶奶厨房2.0版本——“奶奶名厨”诞生,其20%的利润将回到社区基金,赋予了社区自我造血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