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18-06-29 13:27 的文章

“我建设,我绽放”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工程
  (新华社发)

 
 

  图为日前在老挝首都万象,徐州(左一)在施工现场与工作人员交谈。
  刘艾伦摄(新华社发)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5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已从理念转变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果丰硕。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推进建设75个经贸合作区,上缴东道国税费22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21万个。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方的共同努力。其中,作为“走出去”的主力,中国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格外突出,其建设者们更是和相关国家民众共同演绎了一系列精彩动人的故事,“我建设,我绽放”成为建设者们的心声。本文选取了几位扎根海外建设项目的央企一线员工的故事,让我们共同了解他们的工作经历,一起去认识“一带一路”上的那些人。

  ——编 者

  

  “干活听温度计的”

  ●拿出“绣花功夫”,在沙漠上建起一座大学城

  薛彪已经在科威特过了两个春节。“不是不想回家过年。但是在这里,干活得听温度计的。每年春节前后,就是干活的最好时段,我们必须抓紧作业、抢工期。”薛彪笑着说。

  3年前,薛彪被任命为由中国建筑公司承建的科威特大学城附属设施项目副经理,作为公司海外业务开拓者的他带领4名员工第一次去往科威特这片陌生的土地。

  每年11月到第二年2月,是科威特气温最低的时候,白天气温在22℃左右。而到了6-9月份,当地白天平均气温高达45℃以上,根据政府要求,上午11点到下午4点是不能进行户外作业的。

  “高温难不住我们。”项目部更改工作时间,实行夜间施工作业。白班转夜班,可不仅仅是工作人员作息时间的改变,对施工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当地要求混凝土浇筑必须在监理在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室外温度40℃以下才可作业。所以每当混凝土浇筑时,施工人员每个人都紧盯着温度计,只要温度降到40℃以下,马上联系监理,让他们抵达现场监督施工。“当地监理有固定上班时间,没有加班的概念,如果下班了只能等第二天再开工,所以每到浇筑时,我们都得争分夺秒。”薛彪说。

  科威特的沙漠地质也曾让薛彪团队碰了钉子。地基承载力不足,只能换土施工,还要让回填后的土密实度必须达到100%。薛彪团队拿出了“绣花功夫”,将1米深的基坑分为5层,每层填20厘米就压土一次,同时进行浇水作业,然后等半天再压实,在国内全部完成仅需2-3天的工作,在当地干一层需要3-5天。“有时候检测时就差百分之零点几,但我们也决定重新施工,直到达到100%。我们必须对结果负责任。”

  项目建设融入当地,薛彪和团队自身也在加快融入。科威特大学城项目是完全的国际招标项目,整个项目部110人,中方人员仅有40人,聘请的项目经理是埃及人,建筑师是约旦人,安全主管是印度人,质量主管是巴基斯坦人。如何与各方交流成为薛彪团队的头等大事。薛彪在项目部建立起微信群、英语角,每天大家都在微信群里念项目英文读法,互相纠错。经过3个月的培训,整个项目部连最不敢开口的同事都能应付一般日常工作英语交流,后来每个人还学会了简单的阿拉伯语。

  据悉,作为科威特国家战略投资项目,科威特大学城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学之一。目前项目履约情况良好,有望明年底竣工。届时,一栋栋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将在这片沙漠上拔地而起,科威特的学子们将会迎来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和学习资源。

  打败“不可能”

  ●连续6年奋战于两条铁路项目,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

  2018年6月14日18时27分,老挝楠科内河特大桥最后一个桥墩——214号墩身顺利浇筑完成。这标志着历时383天、两个雨季的中老铁路全线最长桥梁主体工程顺利完工。

  祝贺的人群中,有一位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中国工程师”的年轻人,他就是中铁二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州,这是他在“一带一路”沿线参与修建的第二条铁路。

})();